偉偉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學一年級男孩。我看著一進來就到處摸來摸去的偉偉,跟我打完招呼後就在治療室跑來跑去、爬上爬下,速度快到我暫時只能在一旁看著媽媽連續地大聲遏止孩子,要他乖乖坐好、碰什麼器材前要先問過老師。
痞客邦分析
- Apr 10 Tue 2018 16:55
為什麼孩子看到什麼都想摸摸看,喜歡咬指甲,爸媽該怎麼辦?
- Apr 09 Mon 2018 11:07
為什麼孩子只要不順心就馬上翻臉?這麼難服侍?
爸媽帶著5歲的男孩小禹來治療室,訪談時媽媽不等我問基本資料,也不顧孩子在場,便情緒激動地告訴我:
- Jan 30 Tue 2018 12:25
擔心孩子不正常?專業評估解疑慮
- Jan 03 Wed 2018 21:23
坐站姿勢差,可能是肌肉張力低
- Dec 19 Tue 2017 21:03
感覺統合你知道多少呢?
- Nov 29 Wed 2017 10:54
按照特質教導並觀察,我們做到多少?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氣質(temperament),即為天生對於內外在環境的刺激而有的獨特反應方式。
可以從幾個面向來觀察,
舉例來說,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的孩童,大家適應程度會不盡相同:
活動需求量(是否會上課起來走動、下課時活動的程度)、
規律性(是否影響到睡眠、飲食、如廁的規律性及品質)、
本身正向與負向的情緒比例(容易對事情會有負面的解讀或是正面的認知)、
注意力的分散程度(是否容易因著其他刺激而分心)、
對於同樣一個刺激的反應強度(老師講了笑話後是否會笑得很誇張)、
遇到新的事物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接受或退縮。
氣質這件事情並無好壞,只是會有一些教養上的差異需要微調,若是再極端一點才會較有影響,
也因為每個人的特質都不一樣,這個世界才能更加多采多姿,於是面對不同的人,就要有與之相符對待方式。
這幾年從小學到中學的校園演講所邀約的主題發現老師、家長所關心的部分大多是孩童的專注力、情緒控制、社交問題等,
常想要學習的大人們也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知己知彼之後才能更加瞭解如何調整對待孩子的方式。
家庭與學校都是孩子社會化的開端與啟蒙地,不過老師與家長的立場有時似乎不太一致,孩子出現問題後,
有的家長希望老師能解決、
有的卻是老師希望家長能解決、
有的則是希望交給第三方來解決(醫療人士或其他專業)。
我們都知道『一枝草一點露』,卻又常常期盼孩子們能『一樣』,
而忘記了他們的『氣質與特質』,忘記了『因材施教』,
或是甚至於演變成去學習各種教養方式來『因材施教』後是為了讓他們變得跟大家『一樣』,
或是至少不要跟大家太不一樣。
出現問題時,通常不是單純一方需要改變,
有時候是大人的態度、有時候是孩子的生理、心理狀況,
但身為主導者的大人常認為就是孩子需要好好『被要求』,他們才會循規蹈矩,符合大人的心意度過生活,
因為這樣,往往問題很難好好地被解決,甚至衍生出更多的問題。
我們都太想趕緊把事情做好,卻少了好好地觀察自己與孩子需要調整的比例。
只要給彼此足夠的時間等待對方,按照特質以愛來對待,
相信有很多老師、家長關心的狀況,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Youtube頻道 』👈 點此
❤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臉書粉絲專頁 』👈 點此
- Nov 26 Sun 2017 10:43
適應需要時間,只需要再多一點等待
九月是開學的季節,經過漫長的暑假,孩子們終於要到學校上學,
對於假期每天要安排孩子活動已經精疲力竭的家長們,無疑是能稍微喘口氣了。
不過,有些孩子對於卻對『開學』緊張又擔心不已,尤其是一年級入學的新生們。
或許有人會覺得,若在幼兒園適應地不錯的話,到小學應該不會差太多吧?
然而每到九月份,我就會接到一些學校老師或是家長的諮詢,說孩子:
『可能需要評估。』
有個比較特別的例子是,媽媽在諮詢時告訴我,開學第三天,班導師便向她說:
『我覺得您的孩子需要評估,他可能有過動或是自閉傾向。
因為全班都乖乖聽話、守秩序,唯獨他會起來走動,甚至自顧自唱歌不理會我。』
身為家長,您們聽到這段話之後的感覺會是什麼呢?
職能治療專業的我,聽起來是百感交集。
我的腦中立刻湧現了各種問題想問:
老師做了什麼處理?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那樣?
有花多少時間觀察及理解孩子呢?他是故意的還是忍不住?
只有特定老師才會這樣還是他總是這樣?
老師有跟家長確認孩子在幼兒園就讀的情況嗎?……
但我其實最想問的是:
『為什麼才三天,就覺得孩子有狀況需要確認?』
這位媽媽也是這樣想,並表示無奈。
曾經來諮詢過的一個孩子,剛升小一的時候,每天大哭,從進教室到放學都在哭,聲音或大或小,
因為實在太過於干擾,於是座位就被安排在門邊,臉朝外面哭。
老師嘗試過各種方式,鼓勵、安慰、溫柔對待、集點、遊戲、甚至小小處罰、換各種地方坐等等,都沒辦法讓孩子停止哭泣。
現在這個孩子小二了,前陣子連絡家長,孩子表示:『我好喜歡上學喔!』
但他一開始哭了兩個月才適應。
開學快一個月了,那個孩子的狀況越來越好,一開始班導師介意的行為也幾乎沒有出現,甚至還說孩子十分聰明好教!
然而想當初,他還在一週內就轉請輔導老師協助,所幸輔導老師回應需要觀察一學期以上才能申請相關輔導。
每個人適應環境的速度與能力本來就不盡相同,
我們當然希望能無入而不自得,但這需要經驗的累積以及平常接受足夠的環境刺激量。
舉例來說:
從來沒有自己出國的人,第一次自己去機場、上飛機、降落在異地,是否會心情緊張忐忑?
一回生二回熟,經驗越來越多時,面對旅途中許多的突發狀況便能越來越游刃有餘。
雖然有上幼兒園,但小學的生活步調是多麼地不同?
在接觸這樣全新的人事物,有的孩子肯定吃不消,或是每個人表現的樣子不同,
只是我們大人能觀察多少?瞭解多少?
如同我自己個人的例子,因為在職場多年,
今年九月一下子回到校園中就讀研究所,雖然歡欣雀躍,
但與年齡各不相仿同學們相處、跨領域讓我一頭霧水的課業,
幾天下來,就讓我身體僵硬痠痛,焦慮、失眠睡不好的狀況也持續三週了。
身旁的親朋好友都鼓勵我說:『過一陣子你就會適應了啦!』
就算是大人,在面對新的環境時,也會需要適應的時間呀!
回到一開始那個例子,若是真的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孩子,也需要被專業觀察六個月以上才能做為診斷的參考!
因此,不論大人或是小孩,
在我們判定對方的行為或言語時,真的不妨再多點關心與觀察,再多一點等待吧!
若有身心健康的疑慮,就需要適度適時地請教專業人士喔。
❤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Youtube頻道 』👈 點此
❤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臉書粉絲專頁 』👈 點此
- Oct 28 Sat 2017 00:53
孩子咬指甲、拔頭髮是因為有壓力嗎?
- Sep 30 Sat 2017 13:08
[分享]黃老師的穿搭必備:眼鏡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