擷取43.JPG

我的妹妹有天很憂心忡忡地傳訊息說,她覺得我那剛滿一歲的可愛外甥女最近好像怪怪的,飯快要吃完時就停下來不吃而且還會丟湯匙,
已經剛柔並濟地使用各種方法了,都無法改善這個現象,問我是否知道是什麼原因?這樣的話該怎麼辦?

老實說,光是這樣的資訊實在很難判斷孩子的狀況,就算親眼看到也不能馬上判斷什麼,畢竟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真的很難有一個標準處理程序。

我們住在不同的縣市,平時不易見到,所以我只能問妹妹一些關於孩子的平常表現,好比說

食量多少
是否飯量太多
平常有吃零食嗎
會不會點心給的量太多呢
玩的時候遇到狀況都怎麼表達

結果聽起來都還穩定乖巧的,唯獨吃飯這件事情有些情緒反應,於是我就建議她再多觀察,並且先減少飯量與注意日常點心的量,若孩子是抗拒吃飯,吃少一點使她略有飢餓感,這樣之後比較會吃完;若發現是大人給太多飯,正好可以藉此調整。雖然我只見過外甥女幾次,以我看到她的樣子應該是很喜歡吃東西的孩子,有可能是飯給太多的反應,但我也沒有跟妹妹多說,讓她先按照我的方法試試看。

約莫過了快兩周就接到妹妹的電話說她知道原因了,其實外甥女每次在飯快要吃完時都會說:『霸霸』,大人都以為孩子是叫『爸爸』,起初不解為何要叫爸爸,後來就不以為意繼續餵,然後孩子就丟湯匙了。

大家都疑惑到底爸爸跟吃飯的關聯到底是什麼?後來才發現奶奶餵飯時都會問孩子:
『你有沒有呷霸霸?(台語)』孩子在吃飽時就回應『霸霸』表示已經夠了卻被繼續餵食,所以就怒丟湯匙…根據反應調整飯量後就又恢復幸福快樂的日子了。

不知道爸媽們看了之後有什麼想法呢?為什麼我要講這件事情呢?
其實,這就是為什麼每當有老師、爸媽們口頭或透過網路問我教養及孩子的問題時我都很難回答的原因。

▲▶▶◀◀▼▶▶◀◀▲▶▶◀◀▼▶▶◀◀▲▶▶◀◀▼▶▶◀◀▲▶▶◀◀▼▶▶◀◀▲▶▶◀◀▼▶▶◀◀▲▶▶◀◀▼▶▶◀◀▲

因為大人描述孩子的狀況通常比較主觀,大人常常只看到自己所注意與在意的部分,
會省略自己覺得不重要的訊息或不知道什麼該講什麼可以省略?而且說不定被大人刪掉的描述卻是關鍵所在。


因此我都會回覆沒帶孩子來詢問的爸媽們:
『我只能先說某幾種可能前提下的建議,最終還是要現場看到孩子狀況、親子之間的互動、不同情境下是否有差異等來評估才比較方便推論。』
必要時我還會打電話詢問學校老師,但一切都還只是做為參考而已。
我問起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時,若有爸媽這樣告訴我:

『老師說孩子表現都很好,很正常融入,沒什麼問題。』
『老師說孩子在學校都不太適應。』

我不會否認老師說的話,但我還是會建議爸媽可以親自去看看老師說的「很好、很正常」是什麼樣子?
「不太適應」是有多麼不適應?哪裡不適應?是不適應老師、同學、環境還是團體生活?

 

與其急著解決眼前看到的問題,爸媽們不如在每次發生狀況時練習好好地觀察、思考、抽絲剝繭找原因
因為比起不在各位身邊一起生活的「兒童領域教養專家們」,更貼近孩子的一定是爸媽與照顧者,
透過更全面與客觀的審視與學習,相信未來若有親子的問題都能自己找到適切的方法的,但遇到能力界線時記得還是要尋求專家協助唷。

 

 本篇文章刊登👉  BabyHome】黃老斯專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彥鈞 黃老斯 的頭像
    黃彥鈞 黃老斯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 黃老斯

    黃彥鈞 黃老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