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肌肉張力,
應該很多人沒有聽過,連我自己都是讀了醫學院才知道這個名詞
不過在復健科裡面卻是很常見又很常使用來描述患者身體狀況的專有名詞唷。
肌肉張力:
(1)肌肉在放鬆的狀態,若被動拉扯時所產生的阻力。
舉例來說中風的患者,患側邊有可能會高張力(拉不開、不好拉開等)
或是低張力(癱瘓、無力)的狀況。
然後創傷性腦傷(或是傷到腦部,如腫瘤)
或是脊髓損傷、腦性麻痺的患者也會有不正常的肌肉張力,可能過高或過低。
(2)維持身體姿勢時,身體不刻意出力所表現的樣子。
若肌肉張力正常的人,各種姿勢就會很漂亮,坐站姿都很挺;
若肌肉張力較低的人,則是按照程度而有不同表現,
可能會駝背、像沒骨頭一樣。
為什麼要跟大家介紹肌肉張力呢?
一般來說,除了腦部受傷造成的肌肉張力不正常,
其實不少人都有肌肉張力較為低下的狀況,就是肌肉低張,在此簡稱低張。
可能在不同肌肉有不同程度的低下,
表現的樣子有時候會跟沒有鍛鍊很像(就是弱弱的),
不過若是真的低張的話,會發現:
再怎麼鍛鍊某個肌肉,就只會到一個界線無法突破,別人同樣的訓練卻早已很厲害了。
我們維持身體姿勢時,是肌肉來幫助骨骼支撐,
若低張人,肌肉就會有點撐不住骨頭,所以骨頭的位置就會容易跑掉或偏離,
像是脊椎側彎、關節活動度過大等,也可能因此容易受傷。
此外,若低張人想要維持正常身體姿勢,
所需要花費的力氣跟能量相對比肌肉張力正常的人要多,
舉凡我們覺得可能沒什麼的動作:
走路、站挺、坐正、嘴巴閉著等等,
對低張人來說都會不知不覺地讓他們的能量流失,而變得容易疲憊。
如果低張人不知道自己低張的話,就可能會誤會自己或被別人誤會,
希望這樣的介紹能讓大家對自己更多認識囉,這篇當成序論
====
❤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Youtube頻道 』👈 點此
❤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臉書粉絲專頁 』👈 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