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治療時間,比起孩子乖乖地聽我的話,
我反而期待能有各種問題,甚至有時我會設計不同的情境讓狀況出現。

在治療時間「設計」日常中會遇到的「合理狀態」,
以此觀察孩子的反應,才能加強他們的應變能力與彈性。
為什麼呢?

 

若孩子在活動中「鬧脾氣」、「耍賴」或「找藉口」等等,
或是「好好講都講不聽」、「玩幾分鐘就想換」、
再不然就是我說話時或玩遊戲時不專心、喜歡唱反調說不要或無聊等,
當出現各種問題,
我就可以藉此尋找並分析「孩子為何如此表現的原因」

 

è  像是生理狀況:肌肉張力低下容易疲累
è  或是作息問題:午休沒有睡好或沒吃飽(挑食的關係)
è  也可能是環境影響:在學校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挫折忍受度低等
è  還有生長過程:爸媽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專注力的時間與程度等等

 

在過程中觀察哪方面的能力有所不足,
另一方面,我也可以去「嘗試引導孩子」,
在這些原因之下,是否可以不要按照自己的習慣,
而是做出不同或更適切的表現與反應,
測試他們的極限與可被要求的程度。

如此一來,
我更能幫助媽媽爸爸去瞭解自己孩子,
原來他們的行為背後有許多變因需要處理,
不是一味地想辦法讓他們「安靜聽話」就好。

讓黃老斯說個故事

❝ 有個來上課半年的大班男孩,我在他的遊戲中加入九片拼圖,
請他走到某個地方時要記得拿一片回來拼,
若忘記拿,就要再走一趟或原地跳十下,
他自信滿滿地說清楚規則並開心地開始,
但走了六趟卻已忘記四次,
男孩突然把拼圖全部拆開往地上丟、
亂踢遊戲的布置並大叫大哭說不想再玩,
要玩別的否則就要離開。

我和一旁陪同的媽媽見到這景都傻眼,
因為剛才的情緒都很平穩,
頂多在忘記或被提醒的當下有點懊悔的模樣,
沒想到竟是在蓄積爆炸的能量…
趁孩子躺在地上哭鬧時
我問:『之前他在家或學校有發生過類似的狀況嗎?我第一次看到他這樣。』
媽媽還沒回過神地說:『沒有,所以我嚇到了!』

 

九片的平面拼圖對一般的大班孩童(包含這個男孩),
不算是非常困難的挑戰,
整個遊戲是按照他「能力可及範圍來設計」且只要「記得一項規則」,
但這男孩不僅無法勝任,甚至「中斷」並「逃避遊戲進行」。

這個事件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
最讓我好奇的是:為什麼只在治療室中發生?

後來我帶著孩子一起冷靜,然後繼續把遊戲完成,
請媽媽回去多觀察,隔週再討論…
我們好好地抽絲剝繭後,發現男孩是「忘記太多次」而生氣。

原因是平常生活做大小事,只要他一忘記,
大人就會隨時提醒、或直接幫忙做
但是到治療室,孩子卻需要再走一趟或原地跳十下,
此外,孩子肌力與體能較差,多走一趟或多跳一回就感到疲累,
在「心情」與「體力」都消耗的情況下就受不了了。

 

然而,如果往更深一層探討
我得知:孩子「控制衝動」的能力原先就不夠好,
也沒有練習,所以「不喜歡等待」、「不常思考」,
這樣遇到事情就容易直接有「情緒」或「行為」反應,
不會停下來想一想什麼動作會造成什麼後果,
因此經過放拼圖的地方常會忘記要拿,
或是根本沒察覺自己忘記拿,
表示他走遊戲路線時沒有想著在終點要拼拼圖,
不瞭解遊戲的狀況。

                        

像這位大班男孩的例子不在少數,
建議爸媽「減少凡事提醒」之外,
更重要的多讓孩子在日常的狀況來臨時能第一時間「停下來」、
想一想「該怎麼做」?做了會有什麼結果?
所以要用何種方法最好?
如此「練習控制衝動」的能力,便不容易出現強烈的負面情緒囉!

 

『黃彥鈞 黃老斯臉書粉絲專頁 』        👈 點此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Youtube頻道 👈 點此

arrow
arrow

    黃彥鈞 黃老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