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常有媽媽、爸爸問我,若是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卻得不到或被拒絕就會生氣,
或容易不順心時就吵吵鬧鬧該怎麼辦呢?

其實對於大腦成長中尚未成熟的孩子,這種行為是可以理解的!
這不表示我們能因此一味地配合,為了讓他們不要吵鬧而滿足他們的要求,也不能總是拒絕或試圖透過講道理使他們理解,
應該藉由一次次的機會教育給孩子練習冷靜,使大腦更好地發展,之後他們才會更容易克制、思考,擁有判斷力與自制力。

孩子在三歲以後,語言能力會不斷發展,到五歲以後就能表達完整的意思。
在三歲以前,孩子的注意力較弱,媽媽、爸爸可以很輕易轉移孩子的情緒。
然而當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越來越強後,也就意味著爸媽在處理孩子的不滿時需要更細膩的方法。
因此,如果孩子突然對一些小事耿耿於懷,不斷地吵吵鬧鬧,真的會讓大人覺得煩心,此時到底該怎麼辦呢?

遇到孩子吵鬧時第一件事:
■先保持耐心與傾聽

孩子一旦開始吵鬧,爸媽雖然也會跟著心頭一把火,但第一時間最好先冷靜下來,大口深呼吸個幾次之後,
保持良好的狀態去了解孩子行為的背後的原因動機是什麼?

由於情緒表現與學習和經驗非常有關,若是爸媽情緒跟著上去,孩子便容易認知到,
當有挫折或不如意的事情時,吵鬧、哭泣、大叫、動怒等方式是一個合理的流程而漸漸地養成習慣。

媽媽、爸爸若能主動理解孩子的想法,就能維持最佳的親子關係,這對於解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此外,他們也不會因為被誤解而引發更大的情緒,我們更能好好對症下藥。

■ 鼓勵孩子表達並且同理
如果孩子吵鬧是出於純粹的不滿,爸媽可以先用言語引導,試著讓孩子完整敘述他們的不滿,讓情緒有出口並且釐清自己的想法。
若語言發展還不成熟的孩子,媽媽、爸爸可以給他們選項選擇,根據他們的行為表現問他:
『你哭,是不是因為你很生氣?還是很難過?』、
『你生氣,是不是因為你很想要這個東西但是我們沒有買?』、
『你丟東西,是不是因為你不高興?是不是你還想要玩,但是爸爸說要回家了?』

瞭解狀況之後可以再重覆一次他們的情緒,表示瞭解,他們也會覺得被同理,像是:
『媽媽知道你哭哭是因為你覺得很難過。』、
『你大哭大叫,一定是很生氣吧!』

如果孩子覺得心情受委曲想哭,媽媽、爸爸可以先把孩子帶開當下的環境,讓他們在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發洩情緒,
配合擁抱、安撫等動作,但大人不要說話、不說道理、不安慰、不批評、不給建議,安靜地陪伴就好,有助於釋放他們的心理壓力。

等到一切都過去之後,大家彼此都在好心情的狀態下,再找機會討論這個事件,這樣才能更好地預防下一次的情緒失控。

■ 轉移注意力、適當的獨處時間
有時候,孩子的負面情緒需要一段時間消化,所以爸媽平時就要幫孩子培養一些休閒興趣,
讓他們恢復期時可以藉由此活動讓自己冷靜平復、轉移注意力,但盡量避免透過電子產品,比較建議是運動、音樂、藝術相關活動。
如果孩子表現出抗拒的反應,媽媽、爸爸也不要勉強孩子外,可以適時給予孩子獨處的空間,讓他們有時間平復心情。

■ 仔細觀察,提供解決的方向

大一點的孩子已經具備基礎的思考能力,若是單純的安撫和轉移注意力後還是沒有改善,那就意味是否有更深入的原因需要探究。
可以觀察孩子吵鬧與負面情緒來的時機,前後所發生的事情與情境,保持正向的態度,適時提出問題來了解孩子。

找出具體的原因後,媽媽、爸爸可以視情況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法,給孩子選項並討論最佳方式,
千萬不要做出空白的承諾,說到沒做到,反而會引起孩子日後更多的不滿和模仿喔!

■ 避免不必要的情緒性回應

 孩子的惱人行為多少都帶有負面情緒。
如果在不確定孩子做出行為的緣由就做出情緒性反應,容易適得其反,
孩子會直覺性地反抗,或是讓孩子的不滿轉移到父母身上,讓親子關係變得緊張。

此外,孩子也會藉此學到大人不好的情緒反應,這樣反而會造成孩子脾氣不好,
不管是日後的學校生活還是人際關係經營,都是有害的!
孩子的心靈很敏銳,澄淨明亮的內心需要正確的引導才能健康地成長並發揮特質。

 

希望以上的建議,能讓媽媽、爸爸下次面對孩子的惱人行為不會手足無措喔!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Youtube頻道 』(←點此)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臉書粉絲專頁 』(←點此)

arrow
arrow

    黃彥鈞 黃老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