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室來了一位小學四年級的男孩阿光,媽媽表示孩子體育表現不好而影響人際關係,
她聽說可能跟感覺統合有關,於是就來醫院掛號了。

我設計了一組大動作遊戲,加入一組對這個年紀的孩子是輕而易舉的16塊的6面立體拼圖請阿光拼,
結果他愣在原地,看起來不知所措的樣子,我便問他:「怎麼啦?有不懂的地方嗎?太難了還是太簡單了?」

「因為你們都沒有說要怎麼拼,所以我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孩子回答,
我回頭看了媽媽,她的表情有點尷尬且欲言又止,然後母子二人就這樣對望著,媽媽想要下指令,阿光則是在等待。
我們三人在治療室中大概沉默了十多秒鐘,媽媽終於忍不住說:「你覺得該怎麼拼就怎麼拼呀!」
阿光拿起一塊拼圖放下後又停止了所有動作,過了十幾秒後我又重複了剛才的問句,
沒想到孩子竟回我:「你們都沒有講話,所以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阿光在班上成績大概前十名上下,智能發展與表現都不差,當初我只是想在遊戲活動中加入拼圖增添變化,
想不到不僅提早找到問題的方向,還意外發現了母子的互動情況,進而發現媽媽在教養孩子中需要調整的部分。

 

多成因素影響協調能力

評估後發現阿光的動作協調狀況偏向前庭覺與本體覺的發展不太好、有全身肌肉低張的情況,影響到他的協調、預測能力、反應與透過回饋學習的能力。阿光面對事情的挫折忍受度很低,這組拼圖他自己拼了五、六塊後就放棄,直接推倒不拼,直說自己不會,但以他的認知程度來看並非真的不會。

爸媽在意且認為孩子只有動作協調的問題,對於我提到的挫折忍受度,媽媽雖然覺得有點困擾,卻沒有太放在心上,但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經過訪談與觀察後得知,爸媽一直不希望阿光犯錯或受傷,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事先預告、提醒、警告,限制了孩子探索環境的自由度,演變成作業、各種大小事情都是大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阿光到最後便放棄了探索的意志,預測及規劃的能力逐漸弱化,消極地等待每個指令,因為他自己要做什麼事總是會被限制、被要求、被「建議」,若沒有按照建議去做,大人就會一直在旁邊強烈地要他聽話改正、接受建議,理由是:

「這些全是為了你好、這樣是保護你、聽大人的話比較快……」

過度保護限制了機會

殊不知,動作不協調也是這麼來的。阿光原先還算是勇於嘗試,卻逐漸變得退縮畏懼,
因為被保護地很好,所以接受到的環境刺激相對比較少,
動作經驗不足、練習的時間不夠,大部分的事都由大人指導後完成,表現得也不錯,
因此只要自己做的一點點小事沒有完美無瑕,便想逃避自己執行,挫折忍受度極低。

之後幾個月的課程中,我花了不少心力在阻止媽媽開口指導,就算指導只能做最輕微的提示,
把大部份時間留給孩子去思考,一開始真的用很多時間等待他自己計畫與執行,
漸漸地阿光就變得願意主動提出想要挑戰的事情,也沒那麼怕失敗了。

孩子的表現背後原因包羅萬象,好好分析才能對症下藥,比起無微不至的照顧、保護與面面俱到的指令,孩子更需要的細心地觀察與耐心地引導。

 

本篇文章刊登2018.06.06國語日報家庭版『交流心方向』 

arrow
arrow

    黃彥鈞 黃老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