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邀約的講座中,情緒管理方面主題一直是老師及家長們關注的部分,
不乏會聽到大人認為孩子的情緒控制不太好,很容易哭鬧、生氣甚至動手攻擊或摔東西。
不過,比起建議處理的方式,我更會想先找出,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會以這樣的形態表達情緒?

不同情境而來的情緒

大人們可以先試想,有什麼情況是我們會想要哭想要大叫想要生氣想要動手
難過、委屈、悲傷、挫折、羞愧、恐懼時會想要哭嗎?煩躁、鬱悶時會想要大叫嗎?
被誤解、被欺負、被嘲弄、吃虧時會想要生氣嗎?發怒到極限時會想動手嗎?


若沒有,那我們會怎麼表現與處理呢?
此外,要是身體各種不舒服,如頭昏頭痛、腸胃不適、鼻子過敏不通、飢餓疲累時,我們的情緒表現會如何呢?
在判斷孩子情緒管理不佳時,是否先替他們考慮了這些因素呢?

辨認與處理自身情緒

當我們有情緒時,能否確實地辨認呢?

是否觀察過自己在不同情緒時的表情與身體反應呢?
面紅耳赤、握緊拳頭、全身顫抖或僵硬、面無表情、不知所措、心跳加速的時候分別代表什麼情緒呢?

若認知到情緒來臨時有什麼因應的處理方式呢?
從事各種運動、出去走走、深呼吸、吃甜食、喝杯牛奶或飲料、看場電影、好好地睡一覺?

若與他人的相處中出現了情緒,我們會如何反應呢?
是否在那些當下都有好好控管呢?是否會想要好好雙贏地處理事情?
是否有任由自己或對方的情緒爆發?是否只是想要滿足或維護自身權益而不顧一切呢?

這些問題都有助於我們反思,也順便可以想想當面對需要處理情緒的孩子,究竟該如何給予建議?到底該如何帶著他們練習?

期待與能力是否相符

在與老師及家長對話的過程中,我最常反覆提醒的就是一定要 記得把孩子『在該年齡的能力』考慮進去,不論是可持續專注的時間、思考的廣度、口語表達程度,還有情緒調節的能力,因為很多狀況都是大人沒有注意,可能會用超過孩子該年齡的高標準或是內心不知道哪裡出現的一把尺來衡量、判斷他們的表現,臨床也有觀察到只要大人覺得孩子不如己意,就說他們有問題,某些大人的標準還會隨心情而定,有時候我都會忍不住想幫孩子打抱不平,因為有些情況甚至連大人都做不到,卻要求把情緒表現出來的孩子們做好控制。

提出孩子有情緒處理問題之前,不妨也確認一下自己對於『情緒控制良好』的定義為何? 想哭時要忍住眼淚、想生氣時要好好坐著深呼吸、被誤解或被欺負時要冷靜,不開心時也要保持笑容嗎?許多大人會傾向於安撫或壓抑,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孩子在哭的時候就想辦法讓他停下來,鬧的時候冷漠對待、威脅利誘讓他罷休…其實這些情緒反應背後的原因以及我們對待的方式才更加重要,教導孩子辨認情緒、釐清原因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相應措施,如此一來便可讓孩子在未來一次次的情緒來臨時,能更加成熟地面對,不會被身心狀況卡住而造成傷害。

 

本篇文章刊登2018 國語日報家庭版『交流心方向』

arrow
arrow

    黃彥鈞 黃老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