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來上課半年的三年級男孩,當初是因為專注力與情緒行為的狀況來職能治療評估,不專心聽大人講話,
同一句話總是要重複講好幾次,在學校常漏掉許多訊息產生問題而一直被提醒、責備或處罰,
久而久之男孩變得情緒不穩,容易哭泣、暴怒且消極不想努力。

 

一週一次的治療課程,孩子雖然已經進步很多,但始終卡在某個階段無法突破,以過去的經驗來看,有可能是家庭互動還有改善的空間,原先媽媽都在治療室外看男孩的上課表現,為了更確定我的推測便邀請媽媽進教室陪伴。

擷取44.JPG

 

# 親子互動影響層面多

我在遊戲中請孩子走到某的地方時要記得拿一個沙包,到下一個點時將沙包丟到指定的地方並拿一片拼圖回來拼,若忘記其中一個步驟則需要再走一趟或原地單腳跳十下。其實孩子對於這樣的遊戲模式已經很熟悉,甚至不需要講第二次就能記得所有規則,但卻在媽媽進來觀看時頻頻出錯,連我都感受得到他的緊張,而媽媽在第三趟開始後便不斷地小聲向男孩預告下個步驟,提醒他要記得、不要忘記,即便如此他還是忘記了,然後媽媽便責備:
『都已經先告訴你了,怎麼還是忘記呢?』

 

此外,當孩子投擲沙包時媽媽會喊:『投不進!投不進!』他真的沒丟進的話媽媽就說:『哈哈哈,看吧!我就說你投不進!』讓我感到十分驚訝。

本來預計此遊戲要重複十次,男孩走到第七次時就說不玩了、很無聊想做別的,我怎麼鼓勵都不願繼續,後來乾脆躺在地上不起等下課,媽媽一開始好聲好氣地講道理,後來瞬間大喊:『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喔!給我繼續玩!』眼看氣氛已經非常尷尬,我趕緊介入帶著孩子一起冷靜後繼續把遊戲完成,只見下課後媽媽說:『你今天表現很差,都不聽老師的話,不帶你去吃麵了!』

擷取86.JPG

# 反應過度造成反效果

造成注意力不佳的原因有很多,需要一一確認之後再使用適合的策略,但大人面對這樣的孩子時,反應容易變得較為激烈,像是對他們使用負面評價、嘲笑、突然嚴厲地指責或咆哮、經常嘮叨、不斷拿孩子與他人比較,或表現出冷漠不想管、威脅他們再這樣下去就讓他們自力更生、送到外地;甚至對孩子說:『你再不改變,以後就會變得像是誰誰誰一樣,一輩子都怎樣怎樣…』以上都算是情緒性地互動,對於孩子的專注力不會加分,並且可能使得孩子更加焦慮緊張且不知所措、認為自己不被瞭解、情緒不穩等,漸漸地學習到以類似的方式回應大人,於是在專注力延伸的問題中,親子間的溝通幾乎是平行無效的。

擷取34.JPG
 

# 良好關係與正向互動

老實說,我經常接觸這些有狀況的孩子,真的並非單靠醫學知識與臨床經驗來幫助他們,而是首先建立良好的關係後給予正向支持,在互動中影響他們。

若孩子的注意力不佳,大人一定要先穩住,不要被他們的表現激怒,保持淡定態度,想辦法一起討論,請他們安心地說出困難後,再適度地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以供參考。不少大人都只聚焦在完成任務,但比起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建立優質的親子關係更是解決孩子問題的根本。

 

本篇文章刊登2018.08.01國語日報家庭版『交流心方向』

arrow
arrow

    黃彥鈞 黃老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