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偉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學一年級男孩。我看著一進來就到處摸來摸去的偉偉,跟我打完招呼後就在治療室跑來跑去、爬上爬下,速度快到我暫時只能在一旁看著媽媽連續地大聲遏止孩子,要他乖乖坐好、碰什麼器材前要先問過老師。

 

「媽媽,沒關係啦,我們先聊聊吧! 偉偉你自己注意安全唷! 玩具或器材你都可以拿起來用,但要是太危險的東西老師會告訴你先不玩,等我一起。」
整個治療室瞬間變得很熱鬧,於是我趕緊這樣告訴媽媽。

當然這主要是想順便看孩子的表現,因為比起特別設計遊戲或標準評估流程請孩子配合施測,
有時透過這樣自然的情境、孩子又沒什麼壓力的狀況來觀察,通常蠻有參考價值的,而且可以從孩子選的玩具來瞭解他。

偉偉在治療室中,什麼都想要摸摸看,媽媽表示他在學校常會擅自摸女同學的頭髮,到外面也是什麼都要拿起來摸,
而且反覆不斷提醒他要徵求別人同意才可以碰,卻還是效果不彰,
更困擾的是他在跟同儕玩的時候很容易出手太重,看起來根本像是攻擊行為,讓爸媽尷尬不已。

此外,鉛筆盒裡的筆末端都是偉偉的齒痕,到現在還是會咬指甲、吸手指,
寫功課的時候很會摸來摸去,都不知道他在忙什麼,每天功課都要寫到晚上十一點。
因為以上的種種表現,讓帥氣可愛的偉偉在學校總是被老師念、也交不到什麼好朋友,爸媽也一直被老師建議到醫院評估看看。

媽媽泛著淚光問我:「老師,我們偉偉是個性天生如此,還是真的有問題? 或是實在是我們沒教好? 他真的有需要來醫院治療嗎?」

 

【職能治療師臨床推理】

尋求刺激可能來自於對感覺的反應不足造成,如同上一個故事的描述那樣,容易無感,因此有的孩子就像是肚子很餓想找東西吃一樣,會想不斷地尋求感覺刺激,讓自己可以滿足、安定下來,若是觸覺的方面,就是想不斷摸或摩擦某些材質的東西、碰撞他人或物品、吃較刺激的食物(冰、燙、辣、麻)等。

有「感覺尋求」的孩子常常是為了維持自己的警醒程度與注意力,所以當他們在需要專心的時候(課堂上、寫功課),可能會更加追求感覺刺激,不了解的老師或爸媽就會想要制止自我刺激的行為或小動作,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

舉個例來說,大人在工作時若比較無法警醒專注,也會想要提神而用感覺輸入來刺激自己,觸覺的話就像是吃點零食、嚼口香糖、喝水或飲料、捏、捶、按摩自己的身體等,在大人世界看起來如此正常的事,當孩子在教室或書桌前執行時卻因不被瞭解而常被糾正,產生負面情緒。有時真的替孩子們感到不捨,所以真的希望老師、爸媽們能多觀察、確認並瞭解孩子的狀況再做後續處理。

 

更多親子教養文章可參考黃老斯的書:爸媽請放心

 

《爸媽請放心:寫給正在為孩子不專心、不肯學、不受控而煩惱的親子教養書》

出版社:資料夾文化

你認為你愛孩子,然而你理解他嗎?

我小時候曾被認為是個「不乖、彆扭、難溝通」的孩子,如今,我成為了一名職能治療師,
我想以我的經驗與專業幫助每位無助的爸媽,
學習如何正確解讀孩子的行為,用愛陪伴他們一起長大。

新手爸媽快來看!新手爸媽別害怕!
臨床案例故事兒童行為推理促進發展遊戲親身經歷分享
想改變孩子,就從改變自己先做起!

購書請點我 👉 博客來 👈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Youtube頻道 👈 點此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臉書粉絲專頁 👈 點此

arrow
arrow

    黃彥鈞 黃老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