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治療師在介入治療不同年齡層的兒童時,最常使用的方式之一就是『玩』!
就是設計孩子們所需的情境,使用玩具或遊戲增加動機與趣味,在過程當中加強他們要補足之處。

其實『玩』對於學齡前後的孩子都很重要,但有些爸媽們會希望孩子能早點學習各種事物或知識因而限制或減少玩的時間。大家都知道,學齡前的孩子大多是透過『玩』來學習並刺激各項發展,像是動作發展、認知、社交及自我照顧能力等;不過,上了小學之後的孩子也很需要玩,他們可以在玩的過程中,更自然地加強所需的能力,像是專注力、數學邏輯、空間概念、語文能力、應變能力與反應速度、動作協調和增進肌肉發展、挫折忍受度等都是在課業或人際關係、情緒處理中會運用到的基礎能力。

玩的核心在於要有趣

既然叫做玩,那就必須要有趣(playful)才能達到效果與目的,也正因為好玩,更能夠寓教於樂,讓孩子們印象深刻又快樂學習,如果不好玩,就會變成『訓練』,令人感到枯燥生硬。

然而,『玩』這項任務,不能只是交給職能治療師或學校老師,若由爸媽陪著孩子玩,不僅對孩子發展好,又能增進親子互動!或許有人會覺得麻煩或沒有心力與時間陪玩,但以我的臨床經驗看來,用玩做為媒介真的能事半功倍喔!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要記得:在帶孩子玩時,自己也一定要覺得這遊戲很好玩才行。

 

以下幾點提供爸媽在安排設計遊戲時的思考方向:

 

見好就收留下好印象

若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有成就感時,建議『見好就收』,讓他們意猶未盡,下次再增加一些難度,增加挑戰性,當孩子嘗試幾次成功克服後,他們就會覺得這個遊戲好玩。記得難度別一次提升太多並勉強孩子挑戰,以免因挫折感太重而不想嘗試新事物,這部分孩子有時蠻容易以偏概全的。

多方面培養孩子興趣

有些興趣是需要培養的,有些事物並不是接觸的當下就會喜歡,而是經過嘗試、練習、克服挫折,打破預設的認知觀之後得到成就感,進而產生興趣。

若孩子一開始就排斥某件事情,有可能是生理因素的影響所致,比如說若孩子在感覺統合方面有觸覺敏感,便會害怕玩沙子、踩草地的觸感、對於材質、溫度、軟硬都很挑剔,大人常會誤以為是孩子天生的個性,但有可能孩子們其實很想嘗試但害怕觸感而拒絕,只要經過感統失調的問題後,孩子自然就不會怕,甚至會成為他們的興趣。

所以要讓孩子在多元的選擇中學習該怎麼玩,從過程中看他們最後會喜歡什麼。建議家長別一開始就照著孩子的選擇走,孩子的興趣要透過觀察才會知道。

 

爸媽若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不知該怎麼帶孩子玩遊戲,建議可先隨意選擇一個眾所皆知該如何玩或孩子喜歡的遊戲或玩具,陪著他們去玩和討論,避免只是在一旁看著;亦可選擇沒有固定玩法的玩具(積木、模型車、填充娃娃、黏土等),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或心意玩之後,再慢慢加入一起想法或挑戰給孩子嘗試。通常爸媽一整天工作後常很疲憊,若實在無力一起玩,至少要做類似性質的事,比如孩子寫功課時,爸媽可在一旁看書,讓孩子感覺被陪伴,比起在旁邊看電視、使用手機的感受更好,至少能夠增添親子感情。

 

本篇文章刊登2018.04.11國語日報家庭版『交流心方向』 

 

arrow
arrow

    黃彥鈞 黃老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