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在幫一位小學二年級男孩軒軒上治療課時,我跟媽媽對話中感慨地說道:
「我看了這麼多孩子,其實最希望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他們能快樂,並且平安健康地成長。」
「但我希望我的孩子不只是那樣,軒軒各方面應該都還可以更好、更優秀!黃老師,我是不是太貪心了?」媽媽不好意思地笑著回我。

「那當然!平安健康我們尚且還能把關,不過快樂真的很難講,因為我看到太多很好、很優秀卻不快樂的孩子。」我想,媽媽應該還沒準備好,所以只說到這裡。

 

孩子是否真的不專心

當初媽媽覺得軒軒的專心度不夠、寫功課沒有效率、做事拖拖拉拉要催促很久才能完成任務所以。評估過後發現孩子的運動量太少導致體力比較差,所以在需要專心的時候無法分分秒秒都全神貫注,由於沒有影響生活,學業表現、社交能力都很好,因此只給予建議後就讓他們回家找時間多運動,有需要再回診。
結果,不到兩週媽媽又來醫院,因為她還是覺得軒軒很不專心,希望我們能先帶著孩子練習基本肌力並觀察一段時間。

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有很多種可能:家長平常沒有時間自己帶、帶孩子做活動時不得要領或只想交由治療師處理、孩子在家人面前會耍賴不想聽話等,但我會把軒軒留下來治療的是因為媽媽的緣故。

期望應符合孩子現況

其實在評估時就已告知孩子的狀況並無特別異常,是媽媽的標準比較嚴格:總是希望軒軒能在回家後,不論功課多寡都要在一小時內全部寫完,做完功課後還有各科評量要寫、練小提琴,排滿了行程,媽媽認為只要有心,沒有什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並要求孩子在時間內高度專心,不能絲毫分神,所以母子的關係很微妙,相愛卻帶有明顯的緊繃氣氛。自從上回評估結束回去,媽媽發現計畫安排太滿無法加入運動,所以完全沒有執行,自然看不到孩子有絲毫改變,她思考後決定抽空帶孩子到醫院加強,哪怕只有半小時課程也願意。

我每次只是給予一點點不同的動作經驗,軒軒都開心地笑著、玩得樂不思蜀、流連忘返,看著他純真美好的模樣,我都在思考要如何婉轉地請媽媽調整心態與時間表,
根據孩子每個當下的狀況彈性地規劃日常作息,而不是想辦法找專家提出方法讓孩子變成「媽媽心中想要的那種樣子」

過了三個月左右,軒軒媽有天突然問我:「黃老斯,我覺得軒軒好像根本沒什麼問題,應該是我的問題…您是不是早就發現了?」自從媽媽體會了之後,按照情況重新調整時間安排與態度,孩子的表現與母子的關係都越來越好。

嘗試根據情況換方式

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比起孩子,我更常是在治療家長。」軒軒之所以被認為不專心,只是沒有符合媽媽的期待而已,加上她本身又比較急性子,若孩子沒有按照指令立即動作就會失去耐心,最後居然懷疑是專注力不足或過動。即便我在第一時間就已發現是家長的問題,也無法直接表達,很多都是來自於家長未按照孩子的狀況來改變教導方法;不瞭解孩子現階段的能力,期望值的太高或認為「合理的要求是訓練」,可能最後是孩子未達標準或真的不想再乖乖聽從、可能就此開始不快樂,衍生出一連串的狀況。若遇到孩子的表現不如家長的預期時,不妨停下來想想問題的來源,有時候說不定只是換個方法做,情況就不同了。

 

本篇文章刊登2018.02.28國語日報家庭版『交流心方向』

arrow
arrow

    黃彥鈞 黃老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